折竹碎玉 第13节(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他实在是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好相貌,好性情,招人喜欢。
    萧窈有心想问问他当年是如何练琴的,但目光触及一旁的崔循,脸上的笑意淡了些,只道:“听班大家提起过,协律郎的琴很好,若将来有机会,再讨教。”
    “臣乐意之至。”
    第012章
    年节临近,宗庙祭祀之事提上议程,太常寺上下忙得不可开交。
    太常卿是桓氏那位老爷子。
    他生平最爱饮酒、清谈,十天半月也不见得能来官署一回,诸多事务实则都落在崔循肩上,由他经手决断。
    崔循分身乏术,学宫的事暂且搁置,只令工匠们先修缮布置,旁的年后再议。
    相较之下,谢昭就显得尤为清闲。
    大乐署按部就班地排演祭祀所用的太乐,他只需要每日去一个时辰,旁听排演,予以指正即可。
    太常寺官署设在皇城南侧,望仙门内。
    每每排演之时,钟吕声深沉而悠长,隔着数道宫墙,依旧清晰可闻。
    这声响原是传不到朝晖殿的。
    只是这日班漪照例休沐归家,萧窈无所事事地阖宫闲逛,循着乐声一路找来,才知是大乐署在为年节祭祀做准备。
    内侍回了话,觑着这位公主的神色,试探道:“公主可是还有什么吩咐?”
    萧窈迟疑片刻,秉持着“来都来了”的想法,问道:“协律郎可在?”
    “在。”内侍大着胆子补了句,“公主来得正巧,这时辰,协律郎应当已经指点过乐官们,清闲下来了。”
    得了这句,萧窈便没再犹豫,随他进了大门。
    内侍并没说错。
    萧窈是在排演太乐的院落外见着谢昭的,他才指点完众人出门,要回自己的官廨去。
    兴许是因无需面圣的缘故,谢昭并未穿官袍,身上是竹青色的常服。乌黑如墨的长发以同色的发带束着,透着几分慵懒随性。
    见着她后,眉眼一弯,声音温润:“公主是来听琴的?”
    “算是……”萧窈轻咳了声,期期艾艾道,“你那架叫做‘观山海’的琴,在此处吗?”
    萧窈颇有自知之明,以她现在的水平,应当听不出谢昭与班大家在琴上的造诣有何差别。
    她更好奇的,其实是那张闻名江左的琴。
    据班大家所言,那是吴郡一位斫琴大师平生最得意之作,曾有人掷千金欲求此琴,却被一句“并非知音”给回绝了。
    这位斫琴大师临终前,将“观山海”托付给了好友松月居士。
    再后来,谢昭拜在松月居士门下。
    因他在音律上天纵奇才,居士便将这琴给了他,说是如此才不辜负此琴。
    “此琴置于家中,若非有何要事,不会轻易带出门。”谢昭解释过,语气中添了些歉疚,“怕是让公主失望了。”
    萧窈连忙摇头:“是我冒昧。这样贵重的琴,该好好收起来的。”
    “官廨之中,也有昔年先帝所赐的名琴‘知秋意’,公主若不嫌弃……”
    谢昭并未将话说到底,只是用那双生得极好看的桃花眼看她,眼波流转,意思不言而喻。
    萧窈反应过来前,已经先一步点了头:“好啊。”
    谢昭在太常寺的官廨算不得多宽敞,他身上担着的是闲职,若非遇着年节这种紧要关头,又或是圣上传召,也不常来此处。
    但房间收拾得极为雅致。
    分明没什么贵重的陈设,甚至没悬挂什么古画书法,但一眼看去,依旧令人觉出讲究。
    哪怕萧窈不大喜欢士族的行事,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在这方面确实极有天赋。
    琴案上,摆着那架叫做“知秋意”的琴。
    以梧桐木制成,样式古朴,通身并无任何装饰,只是在琴首刻有叶脉似的纹路。
    “此琴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之意,”谢昭将茶盏放至她手边,笑问,“公主想听什么?”
    他撩起衣摆,在琴案后坐了,衣裳萎地,姿态优雅。
    萧窈托腮想了想:“我拢共也没听过多少曲子,还是你自己定吧。”
    她就是个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好在谢昭并没执意要她挑,垂眸稍作思索,修长的手不疾不徐抚过琴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