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 第3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044章
    来人是徽州府府学教授, 汪铭。
    各县中考在即,身为市教育局局长,汪铭自然要循例下来指导工作。
    不过, 监察县考筹备情况只是其一, 汪铭还另有一个更要命的任务。
    这任务, 还要从吴遇吴知府新官上任烧的三把火说起。
    吴知府是个勤勉人, 有几把刷子, 更有无尽野心。
    到任后,他费了半月功夫兜揽人才,掘地三尺, 总算摸清徽州府老底。
    紧接着, 他马不停蹄给辖属六县摊派任务, 硬架着各地知县, 各显神通,势必要做出一些政绩。
    大历重农抑商, 奈何徽州多山少地,那几亩薄田再怎么折腾,也长不出金莲仙葩, 各处县委书记无不愁白了头发。
    休宁这地界,自然也没甚文章可做,唯有一文一商,拿得出手。
    方灼芝又再迂腐不过,朝廷不重商, 他便不言商,只将目光锚准了文教。
    县学出不少才俊, 在整个南直隶都叫得上号。兼之还有知府座师。
    方灼芝自以为摸对了虎须,于是, 一拍脑门,召集县领导班子,憋了十天,酝酿出一道奏本,洋洋洒洒万字,大吹特吹了一番休宁师古兴学、教民化俗的功绩。
    末了还画蛇添足,将休宁文风鼎盛、才人辈出,归功于吴遇主政有方。
    可怜吴遇履新尚不足月,就已“率府县上下,谨守高祖圣令,安上抚民,礼治俨然,居功甚伟,足以名留青史”了。
    这马屁拍得实在刺激,幕僚念着念着,差点没一口气闭过去。
    吴遇也老脸烧红,连道三声“好,好,好!”心中着实恨这蠢货,酒囊饭袋,连个马屁都不会拍。
    他扯过奏本,正要甩到火盆里,宋如松上前,拦了一拦。
    青年不卑不亢谏言,“大人,且慢。青以为,大人新令,休宁这般糊弄,风气不可姑息,须得刹他一刹。”
    吴遇权衡半晌,颔首道:“既然方灼芝这般敢说,那我们就好好查他一查。若这累牍屁话有半句不实,须叫他知道,我这长官的高帽,可不是那么好硬塞的!”
    “就遣汪铭即刻赴休宁查!”
    幕僚听到汪铭这名字,无不缩了缩脖子。
    这老先生,在徽州有着“三第一”的名头。
    乃府学第一难缠、徽州第一老怪、大历第一谏臣。
    劳动他去查,休宁不得扒掉层皮?
    方灼芝哪里知道,搬石头能砸自己脚!
    他一贯逢迎拍马,也有不慎拍痛了的,但长官到底念着他“拳拳真心”,还不曾有人与他计较过。
    这回新知府较真,铁了心要纠他如何兴文教,叫“无为而治”的方大人如何不慌神。
    不得已之下,他腆着老脸,诚惶诚恐上县学,向同族大侄子方白鹿讨教如何应付。
    毕竟广德知州方灼兰官声响亮,远比他有办法。
    求不着老子,但寻一寻儿子,多少也是个安慰。
    方白鹿虽看不上旁支这无用的表叔,但好赖都姓方,他还是给指了一条明路。
    ——临时抱佛脚肯定是来不及了。
    兴文教自然避不开学社,不如干脆撇开官学,将顾氏族学推出去。
    由头,方白鹿都替他想好了。
    察微知著。以民之自觉,窥县之学风,这才最有说服力不是?
    方灼芝有如醍醐灌顶。
    碍于那层师生关系,只要沾着顾准,无论那铁脸钢嘴的汪铭查出什么,吴知府都不好再为难他。
    如此这般,就将烫手山芋踢给了顾氏。
    这才有了汪铭到顾氏族学查访一事。
    可怜族学再层层盘剥,最终这迎检,就落在了一脸懵逼的顾悄头上。
    汪铭既是带着任务来的,自然不会轻易给休宁好脸。
    他驻足听小儿传唱,虽觉有几分意思,但还是冷脸轻斥,“哼,雕虫小技,何以入府台大人眼?”
    顾冲一听,不高兴了。
    老执塾觉得初心被冒犯,申辩道,“小技?蒙学乃教化之根基,若叫大历人人能识写、开蒙智,何愁礼乐不兴、贤良不出?又何愁人伦不厚、风俗不移?盛世长临,依的向来不是重典严刑,是仁道明德!”
    “你还真是,空长年纪,不长心智。这般老不死了,还学那垂髫小儿发痴梦!”
    汪铭冷哼一声,嘲讽道,“孔圣人率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政令推行亦不下十载,他们都无一人敢妄言,能叫人人识文断字,你倒是比他们敢!呵,我当休宁哪来的这歪风邪气,原来是上下同心,胡吹乱嗙,都去钻营这狼烟大话去了!”
    小老头被老伙计奚落一通,正打着腹稿琢磨如何反击,就听得童子们歌谣再起。
    却是一首他与汪铭都不曾听过的对韵歌。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
    汪教授愣了愣,杵在门边,竖着耳朵听了半晌,脸上表情渐渐从不以为意转为愕然。
    他是个好诗的人,于格律上甚有造诣,自然听得出门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