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 第38节(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为标志的门阀制度崛起,换汤不换药,比之氏族有过之而无不及。
    门阀的巅峰在南北朝。
    士族自此按地域划分为郡、侨、吴和虏“四姓”,亦可称四大利益联合体。
    山东、关中士族称郡姓。以太原王、清河崔、范阳卢,京兆韦,河东柳、裴、杨等为首。
    西晋末年永嘉南渡的北方望族,称侨姓。以王、谢、袁、萧四大姓为首。
    江南地区土著望族,合称吴姓。朱、张、顾、陆等四家为大,顾占其一。
    北边后起的大家族谓之虏姓。较为有名的,有长孙、宇文、于、窦等。
    这四大集团,内部通婚,利益结合十分紧密。
    对外有如坚壁,往往几家几姓同气连枝,得以历代数朝屹立不倒。
    新贵官僚想要攀附,求之无门。
    就算你贵为天子,门第不对,娶崔氏女都是妄想。
    此种风气,至唐不灭。
    哪怕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明令禁止世家望族七姓十家通婚,却也收效甚微。
    到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乱世动荡,频繁的战争才彻底击垮世家大族坚不可摧的利益链。
    因此,宋初横空出世的百家姓,得以不分贵贱、全凭声韵成文。
    只是,明面上旧贵族衰落,各姓之间平起平坐,可暗地里,新贵崛起,旧贵顽抗,各家各族之间利益争斗,半分不曾减少。
    不同的是,有宋以来,唯有皇权至高无上,再没有一家一姓可稳坐钓台、屹立不倒。
    这便是百家姓最大的奥义。
    姓氏谱书自古有之,这也是为何唯有百家姓被推崇至上、列为蒙本。
    前朝蛮族当道,汉人被打压得厉害。所谓高门望族,虽苟延残喘,但风骨犹存。
    大宁建朝,他们便如离离原草,争相复荣。
    待朝堂稳定后,就形成了如今南北氏族与从龙新贵,三足鼎立、久久不息的弈局。
    但这些渊源却不好解释,顾劳斯想了想,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
    “若是娶妻,百家姓里,你们会娶谁家的姑娘?”
    小朋友们面面相觑,微微有些羞赧,尔后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有答江南朱、张的,稍稍见过世面的,也有答关中河东柳、薛的,再不济,也是原家、李家这等休宁望族,总之是五花八门。
    “咱们县府,大家不少,为什么没人提谢、方、徐几家女呢?”想到谢昭,顾悄这话问得有些心虚。
    这个问题显然超纲,小些的孩子嘀咕,“因为没人娶过。”
    大些的还懂得一二,“因为谢家为首,这几家与我们是死对头。”
    “是了,因为顾谢两家向来不和,在朝政见相左,在野互相拆台,所以连带着各自姻亲也有了泾渭。”
    顾悄点了点头再问,“那为什么两家不和呢?”
    到此,就没有小娃娃能答上来了。
    于是,顾劳斯口若悬河将郡、吴二姓集团的恩怨情仇娓娓道来,还拓展到两京新旧权贵云、黄、萧、袁、韦、柳诸家。
    几家姻亲关系一理、几件轶事八卦一倒,小娃娃们登时燃起熊熊八卦之火。
    他们虽然蜗居休宁,可南北京都诸多消息,亦有那说书人源源不断搬运过来,是以两地名门并新秀,他们倒也如数家珍。
    “所以,百家姓看似枯燥,却囊括了大历最丰富的八卦,日后我们若想出仕做官,可少不得揣摩其中干系。”最终,顾劳斯笑着问顾影偬,“子繁现在,可还觉得无理无趣?”
    顾影偬脸上一红,低头讷讷道,“是弟子浅薄,闹笑话了。”
    其实他心里有点想吐槽,谢顾两姓这个例子,实在跛脚,多少有些此地无银了。
    可碍于小婶婶的暴脾气,他不敢说。
    “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日后入内舍,读经、读史,还有更多故事在呢。”顾悄摆摆手,“如今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记诵它。”
    做完兴趣引导,顾悄掏出万能的青铜双虎钮镂空云纹镇纸,开始击节打拍。
    三字经他有幸听过童谣版,可百家姓,学霸歌单里只有个rap版。
    他还没潮到,肥着胆子教一群舌头都不利索的奶娃娃唱嘻哈。
    好在凭着小公子习琴十几年的音乐素养,顾悄现编现唱,儿歌听着倒也像那么回事。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
    午课结束,顾冲如约前来检验教学成果,果不其然听到了小童们活泼热闹的大合唱。
    童音琅琅,清晰流畅,与往日瞎读乱背的乱象,天差地别。
    老执塾笑眯眯摸着胡子,对一旁的老友炫耀,“刚刚还与我呛声,不信我顾氏有镇学之绝技,现在可信了?”

章节目录